中美日有聲市場對比:通勤耳機、清晨汽車和深夜食堂
三個有聲市場,日本是“深夜食堂”,美國是“清晨汽車”,那么中國則是“通勤耳機”。
《單讀》在去年曾出版了一期名為《都市一無所有》的雜志。
是的,看似豐匱,實則一無所有。都市之中充滿了暴發戶和冒險者。他們得意洋洋,粗俗而又笨拙。人們如同莫得感情的蓋茨比,身處道德的荒漠、精神的荒漠。
都市中的人總是孤獨而又寂寞。他們需要陪伴感,如果身邊沒有一個人,那么可能陪伴他們的,只有聲音,只有聲音那一頭的主播。
張愛玲在家卸妝之后,她喜歡將電視機開著,把聲音調到很大,大到把電話鈴聲都蓋住了。她說:
也許我太寂寞了,寂寞的人總需要聲音來陪伴——盡管這各種各樣的聲音與我無關。但是生活在噪聲中,我也會獲得一些安慰。畢竟,這是繁華熱鬧的紅塵。
聲音的生意,陪伴的力量,也恰恰因此誕生。
日本人、美國人、中國人,其實都是如此。然而,環境、土壤的差異,使得各個不同的國家誕生了不一樣的互聯網有聲市場與主播生態。
一、聲優、播客和FM眾所周知,日本聲優產業萌芽于日本動漫。然而,在上世紀90年代,聲優們逐漸不甘居于幕后,而是選擇走向前臺。聲優的“露臉化”和“偶像化”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。
陪伴的力量在日本表現為聲優的“露臉化”和“偶像化”。
日本動畫在70、80年代曾實現了普及。隱藏在“影像”背后的聲優,由于產業自然生長進化,“露臉”變得很普遍。
特別是1990年代前后,櫻井智、和巖井潤子等一批“會唱歌會跳舞的聲優” 開始演唱動畫歌曲以外的歌曲,不斷通過演唱會的方式也博得人氣,“聲優廣播”也接連誕生。
時至今日,日本都還有聲優廣播節目,這些節目往往在凌晨12點之后開始,甚至延續到凌晨2點——可以說是非?!吧钜故程谩绷?。
比如說稻川繪里的谷山紀章的居酒屋Talk綜藝節目,女高中生配音演員二宮由衣的深夜性感談話,田村由香莉和宮野真守的動畫主題歌欄目。
如果你去看日本的聲音形態會發現,他們大多是深夜訪談、蘿莉夜話、動漫音樂。這和我們一貫以來的日本印象也是重合的。
日本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說是機構化、系統化的。日本甚至還有專門的聲優學校,專門培訓聲優演員。以東京廣播學院為例:這家學校已經有40多年歷史,主要培育聲優、演員、搞笑藝人、主播與播報員,有大量校友活躍于聲優業界。
可以說,日本有聲市場的培育土壤是動漫、聲優,它帶有卡哇伊的色調,也有深夜食堂的溫暖。
如果說日本的聲優廣播陪伴往往是在凌晨12點之后,那么美國人的聲音陪伴往往是在清晨——這表現為播客這種形式。
和日本的“深夜食堂”截然不同,美國播客有著非常重的媒體、資訊、脫口秀性質。
美國音樂媒體Musicoomph統計的數據顯示,美國播客聽眾以年輕人為主,而且主要集中在18歲-44歲這個范圍區間內。而且大家收聽播客的場景往往是在家中或者車上。
美國播客的歷史傳統大概有三條脈絡:
第一條歷史脈絡是“汽車+廣播”的生活方式。美國廣播界有句名言,“車輪子和干電池拯救了廣播?!?/p>
這說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,當美國廣播被電視逼到懸崖邊緣時,車輪子和干電池賦予廣播在移動領域的優勢,使得廣播繼續生存下來,并且有了今天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。
本文由摸索網(http://www.ekklesiya.com)發布,不代表摸索網立場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