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三個板塊出發,看項目驗證基本思路
我這幾年一直在創業公司工作的核心產品崗位工作,有在線教育、智慧停車/交通、也有電商,曾擔任產品總監/副總經理。幾個公司創業的背景不盡相同,有成熟企業的內創公司,也有傳統企業創始人轉而投資互聯網。當然結果也不太一樣,有成功也有失敗。
在疫情的這段時間,我系統性的對這些項目進行梳理。有些項目從一開始的構思以及團隊搭建,似乎就顯得不那么靠譜,失敗也是時間的問題而已。下面我詳細的結合我的經驗,闡述一下驗證項目的基本思路,或者叫做啟動某個項目的基本驗證思路。
現在互聯網紅利基本耗盡,互聯網巨頭都已經切入到重資本的線下和復雜的B端。我所在的城市深圳是一個具有創業基因和氛圍的城市,不夸張的說,科技園里至少一半是創業公司(無論是天使輪/A輪/B輪/C輪)。所以如何選擇/啟動一個靠譜的產品/項目顯得非常重要,避免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。
項目一開始的啟動,多少伴隨著核心創始人的某些夢想或希望。在這里并不是想打擊創始人的夢想,但是夢想如何變成現實,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,當然有些夢想也只是夢想。作為產品人,協助創始人“圓夢”最重要的是,更應該讓創始人看清現實,畢竟對于創業公司來說,活著才能有夢想。
下面我將項目驗證切分成三個板塊:BRD、MRD、方案驗證。大家的區分方式可能不太相同,下面我會按照這個思路給大家做分享。
一、BRDBRD簡單來說是商業需求分析,商業需求分析,要從項目的商業價值本身來出發,不排除有些產品一推出就是個爆品。但是沒有做好商業模式的規劃,也容易陷入發展規模陷阱,導致變現難,投資人撤資。
我的經驗是商業模式的規劃和探討,越早越好,雖然耳邊也經常聽到一些聲音,別管盈利,先把用戶做上去,把規模做上去,到時候自然能盈利。摩拜單車的例子還在眼前,請大家慎重再慎重。
商業需求分析可以從行業分析、市場研究、競品分析、投產比預估、項目價值這幾個方面來做深入分析。
行業分析包括行業趨勢的分析、產業政策、以及項目本身的情況和目標。我在16年從事在線教育產品時,整個在線教育市場非常熱鬧,百度傳課、網易課堂、騰訊課堂、層出不窮,覆蓋成人職業教育、公考、大學生職業教育、K12、早教等多個方向。其中平臺型產品基本上都是巨頭的天下。
我的產品是一款面向大學生職業教育以及職業培訓方向的產品。從產業政策來看,國務院確實在抓大學生求職的素質教育,市場上也有不少類型的細分產品,大多是艱難活著,大學生的購買力不夠旺盛。而巨頭旗下的在線教育,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。從現在來看,K12、公考、成人職業教育(考證教育)是發展的較好的,畢竟是剛需。
市場研究,可以從市場規模及價值、市場機會、用戶需求、用戶調研結果、市場切入點等著手。市場規模及價值非常重要,如果一個市場規模太小,意味著你從事這個項目能獲得回報不夠大,那啟動這個項目的意義也就不大了。市場機會是指切入到這個市場的支點是否存在,有何契機。
用戶需求特別是現有市場中未被滿足的用戶需求,需要特別重視,因為這可能就是你項目的切入機會。用戶需求可以從用戶調研結果來挖掘,所以用戶調研非常重要,產品人一定要在用戶調研題目,選型和分析上用心。不能隨便交給下面的同事或者為了結果而做調研,從中提取出市場切入點。
競品分析,一般可以取行業前5或前10的產品進行分析,這是廣義范圍的競品分析。從市場切入點,以及自身項目的實際出發,找到對標競品,再做一個詳細的對標競品分析。
在這里舉個簡單的例子,方便大家理解什么叫做對標競品。比如京東的對標競品是天貓,就是無論從產品定位,用戶群,服務內容都高度類似的產品,也可以將對標競品當做是你目前產品/項目要追趕的目標。最好能拿到對標競品的業務數據,對于下一步分析,有非常大的好處。
投產比預估,也就是整個項目的投入產出比。從收入預估,成本預估,風險預估三個角度來看,這里的投產比預估,更多是從項目產生的實際利潤來看。投資人一般會先看項目本身,是否具有長期造血能力,商業模式是否成立。
項目價值,項目價值與投產比不同。項目價值更著重于這個項目對于整個公司或者整個產品體系,生態體系有沒有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價值,以及投資人對此項目的預期價值如何設定(這關系著項目的定位和資源投入)。
本文由摸索網(http://www.ekklesiya.com)發布,不代表摸索網立場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