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存量時代來臨,流量or服務?
流量永恒存在價值,增量永遠是商業價值的最前沿,只是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,流量會越來越難,成本越來越高,客戶價值壁壘越來越傾向服務感知。
近期金融行業一個熱點就是投顧(財富管理)時代的來臨,投顧的升溫意味著以往金融行業高速營銷增量的時代已經慢慢結束,開始進入深耕細作的存量服務時代。
從中登網站統計數據來看,2018年全年新增自然人投資者1252萬,2019年月均新增大約也在90萬左右,和2018年基本持平甚至減少。反過來看另外一組數據,2019年公募基金市場規模達到14.25萬億,同比增長10.23%,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增長幅度達48.83%,而股票型基金規模漲幅為47.79%。
兩組數據從側面反映了用戶數量的規模增長已經開始減弱,存量規模的挖掘是下一階段的趨勢和重點,金融存量時代正在來臨。
金融存量時代第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增量的減少,以證券行業為例,以往新增開戶數是最重要的指標,只要拉到客戶就是賺到。隨著牛市的到來,一堆無效戶就變成了活躍戶,服務價值不夠明顯,營銷才是王。而且當時市場增量空間大,理財意識覺醒初期,信息存在大量不對稱,渠道具有極強價值,就像金融市場發展初期,各類金融倒家風生水起。
流量永恒存在價值,增量永遠是商業價值的最前沿,只是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,流量會越來越難,成本越來越高,客戶價值壁壘越來越傾向服務感知。
存量時代有哪些特征?面對存量時代,以往的營銷、服務包括產品都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轉型,要分析轉型首先要了解存量時代有哪些特征和趨勢,才能看清未來的路。
(1)流量枯竭
存量市場對流量最顯著的影響結果就是:流量增量變小、獲客成本上升、渠道失效等等,這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用戶的認知程度上升。簡單來說幾個方面:用戶新鮮感沒有了,要想再造認知需要更高的投入。直接競爭激烈了,原來各有各的用戶,現在很多都重疊了。
(2)品質為先
房地產由剛需逐步進入到改善,金融從營銷觸點到價值感知,以前是信息不透明(貨幣基金的出現),誰先推給客戶,現在是“既要、又要、還要”,誰的產品收益高、穩定性強就選誰,不僅要收益高、成本低、風險低,還要流動性好(當然這是三角悖論,幾乎不可能實現)。證券公司不僅要傭金低、通道快,最好還要有研究報告、投資顧問服務。
所謂品質,核心還是服務感知和價值輸出,用戶對服務價值的感知一般體現為兩種:結果輸出或感知提升。
有些服務的價值是可以通過結果輸出的,比如投顧,有沒有賺到錢是判斷服務是否有價值的幾乎唯一標準,有些服務的價值是通過感知提升體現的;比如投資教育,大家通過獲得知識輸入或理念交流獲得對投資的認知提升(至少自我是這么認為的),和很多人焦慮的不斷學習是一樣的本質。包括在熊市時,大家通過段子自嘲、抱團鼓勵甚至是看別人的悲慘故事,都是一種感知服務。
(3)頭部聚集
存量市場還有個顯著特征就是頭部聚集,看看房地產、水泥、家電等等,金融行業由于強牌照和監管等方面的因素,相對來說聚集效應沒這么明顯,但依然在私募基金等市場化相對充分的領域體現出來了。這里面最核心的問題,就是存量時代包括品質感知、資源聚合、抗風險能力等的不同,導致頭部企業優勢更加明顯。
淺談存量時代該怎么做服務?存量市場中,企業會將服務往深度或廣度兩個方向去延伸。
1. 深度服務延伸怎么做?在信貸領域核心金融機構是銀行,并且銀行長期處于賣方市場,銀行根據宏觀政策、經營目標、風控體系來制定信貸標準篩選貸款方。這些標準以投入產出比論,大多是成熟企業、央國企或有標準固定資產的企業。而隨著傳統信貸市場的增長趨緩,未來的增長量來自科創企業、中小企業、創新型企業,而這類企業運用傳統信貸標準無法識別風險。
相對標準化的信貸增量市場減少了,就意味著開始進入深耕細作。近年信貸市場的創新主要出現在供應鏈金融,也就是從過往的統一產品標準篩選用戶的方式,逐步進入到深度業務場景里去,基于業務場景需求做金融產品設計、流程重構和風險定價。
證券市場已處于買賣平衡市場,交易通道掌握在券商,隨著一人多戶的放開,選擇權逐步掌握在投資者手里。
本文由摸索網(http://www.ekklesiya.com)發布,不代表摸索網立場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